证券日报-4000米海拔之上的温暖
来源:证券日报 时间:2018-09-06

201809062.JPG

 

        TV9816航班撕裂着空气从贡嘎机场上空缓慢降落,群山错落,河流铺满大地。“日光城”拉萨,是泓德基金及《证券日报》记者此次西藏公益行的第一站,此趟行程由泓德基金的副总经理温永鹏带队,泓德基金固定收益部的基金经理李倩也一同前往,而最终目的地,是距离拉萨市近700公里的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八天九夜,翻越山河,泓德基金2018年白嘎乡公益之行正式拉开帷幕。

 

        8月初的拉萨,是旅游和朝拜的圣地。飞机刚刚落地,来自雪域高原的清凉和惬意扑面而来,与北上广的酷热和匆忙形成鲜明的对比。抵达贡嘎机场,伴随着司机师傅的一句“扎西得嘞”,记者也收到了来自藏族同胞的第一条哈达。厚重、亲和,是记者对这篇土地的第一印象。

 

        泓德基金是唯一一家注册地在西藏的基金公司,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基金公司,在公司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对西藏地区的长期扶贫计划。此次西藏之行,已是泓德基金第三年对西藏贫困地区进行捐助,同时也是第2年对白嘎乡贫困居民民进行捐助,《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泓德基金今年共为白嘎乡10个村子20户家庭37个孩子和几位老人进行助学与生活捐助。

 

        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在捐赠仪式上的讲话令人动容,“希望大家能够吃得好、穿得好、娃儿有学上”一番话最为朴实,也最为有力。温永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泓德基金会一直资助这些孩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也希望他们完成学业后能够反哺家乡建设。记者也希望读者通过此篇报道,能够了解西藏贫困山区生活现状,也给泓德基金的西藏扶贫行动多一些掌声。

 

        700公里+4000米海拔  大山深处的白嘎乡

 

        从拉萨市到白嘎乡,有近700公里的路程,驱车也要15个小时左右。泓德基金此行的目的地——那曲市比如县白嘎乡,位于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间有高山峡谷,四周冰山雪峰环绕,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白嘎乡下辖23个行政村、89个自然村,共有居民1563户、9577人。

 

        去往白嘎乡的前400公里,沿着青藏公路高速奔驰。道路两旁,一边是巍峨的雪山,山巅没入云层,冷峻而威严;一边是辽阔的草原,随处可见的藏牦牛和藏马映衬着深邃的蓝天,像一副静谧的风景画。道路两旁,“保护环境”和“精准扶贫”的标语交替排列,俨然已经成为这片土地最贴切的LOGO。

 

        忽而,随着一声闷响,有一黑色物体从前面车上跌落下来,随即被快速甩在身后。记者一行人赶忙问司机师傅,司机师傅用略显生涩的汉语告诉我们:“掉下来的是只鸟,在高原上飞得慢,车开得快,这样的事情挺常见”。记者一行人唏嘘不已,对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更多了一份敬畏。

 

        行程的后300公里则是蜿蜒的山路。汽车傍山而上,一旁是深不见底的山涧,最惊险的是转弯处,突然有车辆迎面出现,司机师傅一脚急刹车,车里的人也惊出一身冷汗。行至高处,身旁能隐约看出淡淡的云层,秃鹫在山涧盘旋。抵达比如县已是夜里10点,舟车劳顿,泓德基金及记者一行人决定暂作修整。

 

        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希望娃儿都能有学上”

 

        次日,在翻山越岭近3个小时后,白嘎乡政府终于呈现在眼前。广场上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与乡政府门前深红色的八个大字遥相呼应——“不甘贫困,奋力脱贫”。

 

        记者曾询问,为什么要选择白嘎乡作为近两年捐助的对象,泓德基金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第一年,是从政府相关部门得知,白嘎乡是西藏自治区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另外,泓德基金希望能够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对孩子们持续地进行捐助,切实地帮助到当地贫困居民,也能够每年看到这些家庭、这些孩子生活和学习条件的改善。

 

        最隆重的迎接仪式,是来自白嘎乡政府工作人员的一条条洁白的哈达和一杯杯浓郁的酥油茶。乡政府大厅一旁,切割机轰鸣,建筑工人正在修葺两间房屋,乡政府与后山的接壤处,是用木板搭建的临时厕所,风雨剥蚀,摇摇欲坠——白嘎乡政府的办公环境十分艰苦。

 

        临近中午,当地的居民从各个村子陆续赶来,泓德基金2018年白嘎乡扶贫捐助仪式便在乡政府举行。从小孩到老人,受捐助的当地居民挤满整个屋子,在当地扶贫办主任王刚的主持下,整个捐助仪式有条不紊地进行。每一位受捐助的居民都为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他们最炽热的感激之情。

 

        在捐助仪式上,温永鹏表示,泓德基金成立以来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也希望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到西藏地区需要帮助的人们,对白嘎乡这些孩子的捐助,温永鹏希望能够从小学、中学一直持续到大学,也希望他们完成学业后能够反哺家乡建设。

 

        “希望大家能够吃的好、穿的暖,娃儿有学上”,温永鹏这番最为朴实的讲话触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弦,也迎来了此次捐助仪式上最热烈、最持久的一次掌声。记者注意到,在场的一些居民听不懂汉语,温永鹏的讲话也由乡领导翻译成藏语,此次泓德基金扶贫行动的心意也切切实实地传递到每一位居民的心中。

 

        会后,记者和泓德基金的基金经理李倩边走边聊,说到这次扶贫行动,她表示,很高兴能有机会亲临现场,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况。除了被现场的气氛所打动,她也觉得身上的责任更重。她更加理解公司动员更多的员工参与扶贫工作的初衷,也希望能够把自己在这里的所见、所感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陪伴西藏自治区孩子们的成长。

 

        随后,《证券日报》记者采访到了扶贫办主任王刚,在白嘎乡工作了10年的王刚见证了这些年这个乡镇的变化,他对记者表示,在政府的引导下,教育普及已经成为比如县的建设重点,县政府每年拿出10%的财政收入投资到教育上;另外,“水电路讯网,科技文卫保”这十项提升工程,也在政府及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稳步落实。

 

        一座大山就是一个村子  每个家庭有不一样的故事

 

        家访,也是泓德基金此次公益行动重要的一环。在白嘎乡政府的安排下,记者与泓德基金一道,走进叮色村、喜江村、吉仲村和昌帕村,切实了解贫困居民的生活状况。狭长又颠簸的土路,从一个村子到另一个村子要十几公里,往往翻过一座大山就能看到一个村落,与当地居民聊起他们的生活,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都十分沉重,而他们在讲起时,却云淡风轻。

 

        叮色村的旦增曲扎家,是泓德基金此行家访的第一站。迎接我们的是一位75岁的奶奶,奶奶告诉记者,家里现在有4口人:83岁的老伴在附近的教堂,儿媳和孙子有语言障碍,现在孙子在县里读五年级。这里的屋子大都是用木头搭建,一层作为仓库散发着潮湿、刺鼻的味道,二层作为起居,也能防止较好的防范狗熊入侵伤及当地居民。

 

        仅靠朝南的一扇小窗子进行采光,即便是下午3点钟屋子里依然十分黝黯。同行的扶贫办主任王刚告诉记者,去年泓德基金为亚阔村捐助了太阳能供电设备,这几年前来,在政府的帮助下,家家户户都安装上了太阳能供电设备,一天的电量刚好够晚上照明使用。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拉着老人,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令记者几度哽咽。临分别时留下的这张照片,老人露出质朴的笑容,宛若一副精美的油画。

 

        喜江村的次仁卓玛家,是一个大家庭。10个孩子,已经有6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另外3个孩子索朗措姆、德吉次仁和贡嘎顿珠也都是此次泓德基金捐助的对象。母亲和女儿索朗措姆热情地招待我们,拿出当地的小点心奶球和甜萝卜,酥油茶也是添了又添。记者了解到,比如县大部分居民的经济来源都是“虫草”,每年5月份、6月份是虫草最好的时节,当地的学校也会给学生放40天左右的虫草假。

 

        刚刚读完大学的索朗措姆,已经通过了一家保险公司的面试,为西藏地区的“三农”保险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告诉我们,不久前参加了当地的产品技能赛,其“虫草酒”创业的想法也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泓德基金副总经理温永鹏表示,在该创业想法成熟后,泓德基金愿意给予其最大的帮助,后续泓德基金也将跟她保持持续的沟通。

 

        临近分别,为表示对泓德基金此次公益行动的感谢,索朗措姆给泓德基金及记者一行人献上哈达,真诚的说了十几遍“谢谢”。阳光和奋进,是记者对这个家庭最深刻的印记,我们也从索朗措姆的身上,看到了喜江村的希望,更看到了扶贫工作的未来

 

        狗熊、野狼和雪豹,也是白嘎乡居民的生活隐患。吉仲村白玛措吉家的土坯房,位于道路一旁,临近山涧,便也成为了狗熊经常“侵袭”的对象,每次狗熊的造访,都吃掉了家里所有的食物。年近50岁的白玛措吉有记忆障碍,即便是5分钟前记者问他的问题,他转而便记不得了。照顾他的亲戚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自己家门前摔了五六次,头部有严重的伤,“去年伤势复发,他差点去世,现在不让他住在那里了,住在侄女家”。

 

        同行的翻译告诉记者:“他女儿的精神状况很不好,生活不能自理,现在在牧区由亲戚照顾,儿子从小没接受过教育,去年去了职校学习技术,每年假期会回来。”在与我们交谈时,白玛措吉一直抱着他的扶贫证明,他说,这样能让他记得政府和泓德基金对他的帮助。他脸上一直挂着笑容,但额头上明显的伤疤一直在提醒我们,这位壮硕的藏族汉子曾承受的生活苦难。

 

        泓德基金2018年白嘎乡扶贫行动落幕,但泓德基金的扶贫行动仍在路上。温永鹏告诉我们,“公益是一条漫长的路,助学更是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贫困地区的孩子表达关注,让他们有机会获得与父辈们全然不同的生存能力”。

 

        回到北京,记者在收拾行李时,三条洁白的哈达又把记者的回忆带回大山深处的白嘎乡,他们清澈的眼神、朴实的笑容仍历历在目。我们知道,在白嘎乡近万名居民中,有太多人穷极一生都无法走出那座大山,我们也无法奢望一个小小的举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我们知道,当我们把每一笔钱送到孩子们手中的时候,那个小小的期许就在他们的心里诞生了,我们希望有更多像索朗措姆这样的孩子,他们能够好好读书,学以致用,并且为他们的家乡带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