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之上的希望——泓德基金2018西藏白嘎乡扶贫纪实
来源:泓德基金 时间:2018-12-20

1.jpg

 

2018年8月

 

        西藏那曲地区比如县白嘎乡:喜江村、吉仲村、偌托村、叮色村、童达村、贡定村、强达村、塘巴村、昌帕村、亚阔村,泓德爱心之路2018公益捐赠,再次出发。这一次的目标仍旧以助学为主,覆盖了白嘎乡10个村子20户家庭37个孩子和几位老人,其中小学生18名,中学生11名,大学生7名,儿童1名。

 

01启程

 

        再次来到白嘎乡,有格外的亲切感:雪山、高原、土坯房里的村委会、山峦间偶尔冒出的炊烟、悬崖边的健身器材……如果不曾来到这里,你大概不会相信,在这高山险峰之间,仍有人烟,他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jpg

 


        我们曾经提及,那曲是西藏地区著名的虫草之乡,虫草偏爱旷世美景,也爱极了险恶的环境。

 

        每每到访,总有些恍惚,好像行走在天边,又仿佛来到了世界的尽头。我们接下来将要拜访的,就是这样一群生长在“天边的孩子”。他们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练就了娴熟的虫草采挖技能和生存本领。

 

        车子行驶在山路上,道路的一旁是悬崖,另一旁是高山,厚厚的云层悬浮在半山腰,路旁的护栏时而中断。行至半程,对面突然冲过来一辆车,司机猛踩刹车,正好在护栏中断的位置,车头几乎冲出悬崖。这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我们不敢设想恶劣的天气,山路崎岖,路途遥远,四面八方的村子里,孩子们是如何汇聚到乡政府对面的小学、中学。

 

3.jpg

 

        不过,眼下的状况,已经比去年好了许多。在整个藏区大力发展经济、民生、基础设施的大背景下,交通建设和维护、教育投入和引导、群众自主就业增收成为偏远山区改变面貌至关重要的方面。即便如此,一路上,陡然升高的海拔,突然中断的护栏,猝不及防的大拐弯,依然令人心惊。

 

02所见

 

        在接受捐赠的家庭中,有一户人家的两位老人格外高龄,奶奶75岁,爷爷83岁。我们跟着奶奶来到山坡上的家,门是锁着的,纵然做了很多的预想,但在她打开门的刹那,眼前的家徒四壁,依然令我们手足无措。藏人家中少有不在墙上修饰的,大概是源于虔诚的信仰,即便空无一物,他们也会把对美好生活的念想绘制在墙面上。奶奶的家里则不同,一把锈迹斑斑的大锁锁住了四面光秃秃的墙壁,几个老物件儿孤零零地摆在屋子中间,看起来格外寂寥。

 

        我们在靠墙的藏式床上坐下,未料想墙角还躺着一个人。她是孩子的妈妈,正巧病了,看到我们,挣扎着坐起来,咳嗽不止。突然觉得抱歉,好像闯入了原本不该闯入的地方。奶奶说,妈妈是哑巴,讲不了话,孩子也是哑的,在乡里读书。体弱的母亲一人承担养育家庭的重任,艰难度日可以想见。

 

4.jpg

 

        在西藏自治区,那曲算得上是得天独厚。丰富的虫草资源给很多家庭换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而硬币的另一面则是:农业及其它产业面对山高水远的地形地貌,往往一筹莫展。经济模式单一,虫草采挖成为大部分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劳动力人口缺乏则成为另一部分家庭贫困的根源。

 

        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本是儿女承欢、安享晚年的年纪,但是因为家中的状况,他们依然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老人、女人和孩子,在主要依靠体力劳动讨生活的村落里,贫困家庭的境遇总有诸多相似。

 

5.jpg

 

        告别老人,我们跟随一位爸爸来到了他的家,或者,这还不能称为一个家。家中的房子在去年遭遇了山里棕熊的到访,门窗皆已粉碎。爸爸带着儿子,搬到了亲戚家暂住。原始生态为这个村落带来了旷世美景,也带来了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不论是外出劳作还是留在家中,他们总有可能遭遇熊或野狼的袭击。在这里,人类与狂野自然的较量仍无处不在,对于习惯了在温和平地行走的我们,难以想象。


 

        我们问起他的境况,爸爸不能描述更多。村干部告诉我们,爸爸的头部在一次意外中受伤,头骨凹陷,记忆严重受损,即便是刚刚发生过的事情,也已经记不真切。他的女儿身患重疾,长期在县医院接受治疗。

 

6.jpg

 

        近些年来,地方政府开始致力于村民的搬迁,将他们安置在海拔更低、生存环境更安全的地方。只是尚未掌握其它技能的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是一大考验。归根结底,想要摆脱恶劣的环境,文化与生存技能的培养变得格外迫切。

 

        多年以来,企业的扶贫行为,每每被讨论、被定义、被追问其意义。在去往村子的路途中,我们看到了一则这样的标语“真扶贫,扶真贫”,此刻想来,颇有深意。“扶贫需要扶得对方站起来,而不是躺下去”,我们将企业长远的扶贫目标和规划定位于助学,也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赋予孩子们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摆脱困境,过上与父辈们全然不同的生活。

 

        关于生活,我想起这次拜访中见到的一个男孩。他明年就要高三了,在拉萨的一所中学读书。就要高考了,我们问他,有没有喜欢的学校,他说,想去内地看看,四川什么的。他的妈妈坐在一旁,微微低着头,一言不发。这是村子里的长者给予我们普遍的印象,他们不善言辞,谦恭而羞涩。男孩看起来特别高大,我问他,你喜欢篮球吗?他的眼睛里突然放出光彩,给我们说起他参加的学校的篮球队,还有喜欢的明星。

 

        眼前的两代人已经全然不同,我们看到了一颗年轻的心,它正跨过高山,越过高原,飞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7.jpg

 

        “教育不是装满一个篮子,而是点亮一盏灯”,这是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所说的一段话。在海拔5000米的高度想起这段话,百感交集。白嘎乡具有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风俗,在这里,教育需要跨越的不只是父辈与孩子们之间的代沟,还有现代文明与贫困文化之间的鸿沟。

 

        比如县扶贫办的王刚主任告诉我们,这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教育格外重视,投入也非常大,那曲地区、比如县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改观,这里的校园、校舍都建设得不错,对于坚持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政府也会发放实物补贴,就是希望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学习下去的动力。

 

8.jpg

 

        教育是百年大计,而改变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发生。这次,我们去到了一户大家庭。说是大家庭一点也不为过,这一家的妈妈总共养育了十个子女,排行老六的女孩叫索朗措姆,她今年刚刚大学毕业,已经被县里的一家保险公司录用。我们到的时候,她和妈妈正在采摘地里的甜萝卜。女孩格外活泼,她说,她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所以她的汉语特别流利。妈妈微微有些胖,看起来特别结实,她不停地给我们的杯子里倒满酥油茶,看着女儿滔滔不绝的样子,面露笑容,那种幸福感满得好像快要溢出来了一样。

 

9.jpg

 

        我们深知这个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有多么不易,她理所当然地承载了全家人的希望,我们倍感幸运,在她向着希望奔跑的路上,能够尽绵薄之力。

 

        女孩说,她参加了比如县的创业大赛,申报了一个虫草酒的创业项目,还得了奖。她希望这个想法能够付诸实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了解她的家乡,并且和她一起为家乡做些改变。我们也被她感染,说不如录一段小视频吧,说说你的想法,我们一起为你传播出去。录制最后一句话的时候,重复了两遍,她坚持要加上一句,“我们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就是为了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回报家乡”,站在一座座高耸入云宵的山峦之间,听她说出这样的话,格外掷地有声。


 

03后记

 

        去往白嘎乡的路途艰险,回来之后,每每有人问起,“扶贫的路有千万条,翻山越岭是最为辛苦的一条,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想到那里的孩子们,那些羞涩的、真诚的脸。对于我们,那里和天一样高,美得不真实;对于那里的孩子,远方像海一样远,关于远方的梦想,也美得难以名状。我们更加希望,在他们走向远方的路上,能够给予一种陪伴,而关注本身也是一种陪伴。

 

        公益是一条漫长的路,助学更是如此。我们希望会有更多像索朗措姆这样的孩子,他们能够学以致用,给这个美丽的所在带来勃勃的生机,也希望知识能够成为一种力量,赋予他们和父辈们全然不同的生活能力。

 

10.jpg

 

        当然,我们无法奢望一个小小的举动,在短时间内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是,我们会坚持关注,把每一笔钱送到孩子们手中,一方面是想要看到他们的状况和改变;另一方面,也想让他们了解我们心里的期许,愿这样的期许,能够陪伴孩子们穿越大山大河,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