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攻防战:警惕骗局披上“稳定币”马甲
时间:2025-08-25

作为新兴数字金融工具,以稳定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走向规范发展是未来趋势。近期相关部门发布警示,提醒消费者潜在的诈骗风险。

 

提示风险的背后,是稳定币等数字货币带着颠覆传统金融体系的光环迅速进入到大众视野后,犯罪分子冒用数字货币的概念或利用其特性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价格稳定性为"高收益"骗局披上可信外衣,跨境流通性规避传统银行监管,链上交易的匿名性则大大增加了资金追踪难度。

 

更需警惕的是,以稳定币为幌子的犯罪手段正在加速升级,悄然打响与监管的攻防战。混币器(Coin Mixer)与跨链桥(Cross-chain Bridge)极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资金跨境转移,而现有执法体系仍面临管辖权冲突、数据孤岛与执行时效差的困境。从国内多地监管的密集警示到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的全球预警,一场在支持稳定币规范发展同时、严打其违法应用的持久战正在展开。

 

随着稳定币在非法交易中扮演的角色愈发突出,国内外监管机构与权威组织近期密集发声,直指其背后潜藏的监管漏洞,为市场拉响红色警报。

 

710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文指出,一些不法机构与个人,假借金融创新”“区块链技术”“数字经济”“数字资产等噱头,利用社会公众对新型金融概念认知尚不深入的特点,通过发行或炒作所谓虚拟货币”“数字资产”“稳定币投资项目等方式,承诺高额回报,诱导公众投入资金参与交易炒作。此类活动具有显著的非法集资风险特征:

 

一是资质缺失。这些机构或个人未经国务院金融管理部门依法批准或备案,不具备面向社会公众吸收存款、销售理财产品或发行证券的合法资质。

 

二是概念包装。利用“稳定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Web3.0”等新兴、复杂概念进行包装和炒作,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迷惑投资者。

 

三是虚假承诺。普遍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如“稳赚不赔”“高额固定收益”“保本付息”等,利用公众追求高收益的心理。

 

四是资金池运作。其运作模式往往依赖于吸收新投资者的资金来维持运转或支付前期投资者的收益,一旦资金链断裂或项目方跑路,投资者将面临本金无法收回的巨大风险。

 

五是风险外溢。此类活动极易演变为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侵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损害社会诚信基础。

 

77日,深圳市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专责小组办公室发布风险提示称,一些不法机构以金融创新”“数字资产等为噱头,利用社会公众对稳定币等了解不足的特点,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诱导社会公众参与交易炒作,扰乱经济金融秩序,滋生非法集资、赌博、诈骗、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危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

 

北京和深圳两地均提示,消费者应警惕高回报承诺,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机构及产品资质,远离虚拟货币炒作等非法项目。此外,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参与非法集资的损失由个人自行承担。

 

FATF报告同时指出,利用稳定币犯罪正呈现专业化、技术化升级趋势,包括:

 

“诈骗即服务”(Scam-as-a-Service)模式兴起,犯罪团伙打造标准化诈骗流程,降低犯罪门槛;AI 技术广泛应用于杀猪盘、情感诈骗、授权钓鱼等场景,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与区块链匿名工具结合,进一步加大资金追踪难度;犯罪分子通过休眠账户、无交易存取款等方式分层转移资金,甚至将稳定币直接与毒品等非法商品交易挂钩 —— 英国破坏行动中,犯罪网络即通过稳定币跨境转移资金,规避传统金融监管完成违禁品交易。

 

事实上,利用稳定币等数字货币实施的犯罪具有鲜明跨境特性,其刑事风险外溢效应显著,不仅给现有执法体系带来法律适用、技术追踪与执行效率等多重挑战,更倒逼社会体系在支持数字货币规范发展与严防犯罪风险之间寻求精准平衡。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